让幼儿对科学感兴趣并不难

让幼儿对科学感兴趣并不难

  经常有父母问这样一个问题:“教孩子学点什么?”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会认识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事物是什么就可以了,有的父母想让孩子认识比较复杂的概念,比如色彩、形状、数字等。但很少有父母会问到:“需不需要让孩子认识科学现象?”

  可能许多父母认为科学知识是很深奥的,并不适合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其实聪明的宝宝早就注意到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化学了。

  您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吗?

  炉子上水烧开的时候,孩子看着冒起的“白烟”一脸疑惑;

  爷爷的看报的时候用的放大镜,被宝宝拿着去试图“放大”任何事物;

  妈妈洗碗的时候,倒进去的一点点洗结净,却变出来许多的泡沫,等等。

  这些场面都显示了孩子早就对存在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兴趣了,为什么不引导孩子认识这些现象呢?

  一、测试:您是一位善于引导孩子认识科学现象并进行科学探索的父母吗?

  孩子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洒在了茶几上,他正在试图用手“擦桌子”,您会怎么做?

  A.告诉孩子手不会吸水,毛巾才吸水,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让他把水擦干净。

  B.先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会儿,等发现无法擦干净水而失去兴趣或耐心的时候,给孩子一块毛巾,让孩子试试。然后告诉孩子,手不吸水,毛巾才吸水,所以要用毛巾来擦水。

  C.给他各种各样可以擦桌子的工具,比如卫生纸、抹布、海绵、塑料布等,然后引导孩子分别尝试并做讨论。

  分析:

  (1)如果您平时的做法和A父母相似

  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引导宝宝进行科学探索的父母。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存在于普通生活中也有很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例如“水洒在桌子上”类似这样的生活情景经常发生,您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探索一下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吸水性能。虽然您的解释告诉了孩子手和抹布的区别,但您并没有让孩子理解“吸水”这个过程,只是僵硬地给了孩子一个概念。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探索过程远比记住概念要重要。

  (2)如果您平时的做法和B父母相似

  您是一位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父母。您懂得要想启发孩子的探索,首先就要帮助孩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您通过放手让宝宝尝试,让孩子自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的手擦不干净桌子上的水?”然后又通过提供适合的游戏材料让孩子通过对比尝试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对比实验”。应该说,这样的引导是可取的、积极的,如果您能再深入引导一些,效果就更好。

  (3)如果您平时的做法和C父母相似

  您是一位善于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父母。您能敏锐地觉察出可以利用“擦桌子”这样的事件帮助孩子开展什么样的科学探索活动,并及时地提供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实验”的各种游戏材料,在这一点上,您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您没有在孩子“实验”前提出让孩子做什么、观察什么现象,孩子的目标是最初的“擦桌子”,但通过实验,他会获得意外的信息。这也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特点——往往在既定目标探索过程中会有新的结果或结论出现。您需要把握好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实验以后的讨论,您可以帮助孩子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验”总结结论。如果宝宝不经您的引导自己提出“为什么”的疑问,您可以引导宝宝一起回答。

  相关理论

  父母在引导低幼儿进行科学现象探索时,并不需要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所以然,您需要的是帮助孩子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关注,进而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合理的、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讲解。有条件的家庭要尽可能创建条件让孩子参与到科学探索的动手过程中来,增强孩子的手脑协同性和探索的有效性。

  对于0—3岁的小宝宝来说,限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智力能力,有很多在我们成人看来非常普通的现象,对他们而言都显得特别“神奇”。而就在这些现象里,就蕴藏了很多的科学道理。

  在帮助孩子进行科学学习的时候,您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提出问题,即让孩子产生探索的兴趣点;然后您根据探索中可能会采用的实验过程,提供适合的游戏材料给宝宝自由尝试;最后,帮助孩子讨论“实验”结论。

  您知道您该怎么做了吗?

  二、和孩子一起做认识“科学”的游戏

  1.小熊的船

  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包括碗、盘子、纸张等,做成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船”,让宝宝试着把玩具小熊放在上面,让孩子看看哪些小船能乘小熊,哪些会沉下去?

  讲解:通过引导,帮助孩子探索材料性质的不同,理解沉浮现象。

  2.美丽的泡泡

  准备洗衣粉、洗洁精、洗发水、沐浴液等,引导宝宝分别用他们做一瓶泡泡水,然后您吹泡泡,看看哪种泡泡水吹的泡泡最大、最漂亮。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去“抓泡泡”,提高游戏兴趣。如果孩子比较配合,可以让孩子学着吹吹泡泡。其次,您还应该借用这个游戏告诉孩子“这些物品是危险的”,提高孩子安全意识。

  讲解:引导孩子探索事物化学性质,进行安全教育。

  3.谁最早藏进水里?


  给孩子准备白砂糖、冰糖、奶糖,引导孩子分别尝试这些糖放到水里发生的变化(需要一定时间和适当的搅拌)。然后再引导孩子讨论“谁最早藏进水里?”。

  也可以都用冰糖,但准备2杯水(热水、凉水),让孩子对比探索。

  讲解:引导孩子探索不同事物的溶解速度。

  4.配合儿歌做动作

  在做游戏之前,可以给孩子指认一下儿歌中将要出现的事物,并让孩子指指在哪里。比如“天黑了,闪电了,小鸟小鸟回家了;轰隆轰隆打雷了,宝宝吓得哇哇叫;下雨啦,下雨啦,哗啦哗啦下雨了。”在念儿歌的过程中最好配合一些表演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比如,当念到“闪电”的时候,您可以捏紧两个拳头互相“碰撞”,当念到“下雨”的时候举起双手,指尖朝下抖动手指。

  孩子在这样有一些情景描述的儿歌中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常识。儿歌结束后,您可以提问下雨的过程是什么顺序,让孩子表演一下。

  讲解:对于1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学习说儿歌不仅只是简单地动作模仿,孩子需要在反复的儿歌过程中及时地了解语意并做出反应,在这里,我们希望父母能经常有耐心地指导,不要只是随意做做。最好的结果是:只要父母念儿歌孩子就能在旁边做动作。

  5.七色的太阳光

  您可以提问孩子:“妈妈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教室的墙壁是什么颜色?”然后再问:“太阳是什么颜色?”小朋友回答说是“红色”,您可以再问:“那太阳发出的光又是什么颜色?”大部分孩子仍然会回答是红色。这个时候您用准备好的三棱镜把射进房间的光发散成七种颜色。然后解释道:“太阳光有许多颜色,可漂亮了。”“太阳光有七个颜色。”

  讲解:游戏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理解光的合成效果,而是让孩子在这种中学生才上的物理实验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让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经常感知的事物提出深一层的思考,培养孩子的思维深刻性。

  四、生活中,您还可以这样做来促进孩子的科学探索欲望:

  1.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让他感受科学气氛;

  2.经常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可以看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日出、下雪等;

  3.在讲解科学道理的时候要力求做到严谨、合理,不要胡编;

  4.引导孩子参与实验游戏。

  致父母的话

  不要以为小宝宝不具备“做实验”的能力,只要提供尝试的机会,他会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推荐阅读

    两个国王的孩子

    两个国王的孩子,时候,玻璃,孩子,胡桃,时间,工作,安眠药,起白,分头,  从前

    圣母的孩子

    圣母的孩子,孩子,两个儿子,核桃,全身,时候,王后,猛地,眼睛,四岁,  大森林

    夏娃的孩子们

    夏娃的孩子们,孩子,做面包,毛衣,梳头,儿童,穿衣,身体,胁骨,地方,亚当和夏娃

    犟孩子

    犟孩子,孩子,身上,手臂,墓穴,泥土,对此,母亲,格林童话,无计可施,  从前有

    顽皮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孩子,心里,一支箭,时候,冻得,射进,创伤,腋下,全身,  从前有一

    数星星的孩子

    数星星的孩子,孩子,仪器,嘴里,报告,边有,几天,为什么会,老百姓,蹲着,张衡,公

    画蛋的孩子

    画蛋的孩子,鸡蛋,孩子,达芬奇,方法,老是,第一,喜欢,四岁,儿童,达芬奇自幼喜

    在小宝宝的房间里

    在小宝宝的房间里,身上,玩具,家具,妈妈,第三,安娜,一段,塞进,孩子, 爸爸、

    墓里的孩子

    墓里的孩子,孩子,妈妈,时候,眼睛,头上,地方,心里,责任,身体,  屋子里充满

    南瓜星上的孩子

    南瓜星上的孩子,南瓜,孩子,妈妈,六岁,四岁,三岁,用干,儿童,两岁,宇宙中有一

    雪孩子

    雪孩子,孩子,妈妈,龙眼核,浑身,眼睛,儿童,胳膊,猛地,摸到,下了一场大雪,小木

    鸭妈妈的雁宝宝

    鸭妈妈的雁宝宝,妈妈,宝宝,南方,鸭子,儿童,脖子,不长,怎么会,从来不,这是一

    兔妈妈认孩子

    兔妈妈认孩子,妈妈,孩子,经理,真假,青草,肚子疼,怎么会,儿童,一蹦一,小白兔

    好孩子懂礼貌

    好孩子懂礼貌,妈妈,一朵,松鼠,扭头,摇头,宝宝睡前故事,吃完饭,孩子,哥哥,松

    鲤鱼妈妈找孩子

    鲤鱼妈妈找孩子,妈妈,鲤鱼,鲫鱼,孩子,宝宝,长胡子,去医院,带孩子,不长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