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参照,压力还是动力

成长参照,压力还是动力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成长必须按部就班,那是因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同,对社会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很难与3岁的孩子讨论如何分辨绝对的是非善恶,因为他们还理解不了深层的含义,但是我们如果为他设立一个参照物,告诉他某某人拾金不昧是值得赞扬的,某某人聚众斗殴是不对的,这样孩子就容易理解得多,在脑海里的印象也就更深刻。这就是参照物的好处,它帮助孩子具象地分析世界,用人物或事物看待问题,比连篇累牍的大道理更容易理解。

  为孩子选参照物的第二个优点,那就是父母们乐此不疲地推崇“参照物”教育法的原因,那些人或物,一定是有其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参照”的标准,能帮助孩子多吸取他人的长处。父母唠叨一百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许都不如榜样一件小事的激励有效,孩子们有喜欢模仿的天性,多提供、介绍优秀的参照物给他们,日积月累耳濡目染,自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那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声音在说要还原孩子的发展空间,不要用对比的方式去压抑孩子呢?其实,参照物本无过错,错在父母使用不当。这时,参照物起到的就是反面作用。

  参照物的选择,大多是由父母一厢情愿决定的,他们希望孩子如何发展,或者说他们认识的社会有何种标准,就会为孩子设定一个单方面的参照标准,简单地说,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愿望,忽略了孩子的意志。然而,孩子有他的世界和想法,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解方式,心中也有自己的参照物,那是他们心中希望自己所成为的形象,这时,父母与孩子的意志就产生了偏差。如果父母还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界定孩子的行为,势必与孩子发生分歧,强加的参照物也许就变成了反作用力。父母大概过于重视了“提供”和“展示”的责任,而忽视了孩子的接受和认同。如何避免差异呢?或许我们更应该听听参照物教育最重要受众—孩子的心声。

  除了参照物的先天缺陷—孩子认可度以外,它还有另一个后天不足,那就是父母对参照物教育的使用方式和分寸。你如何树立参照物的形象?夸奖?那是当然的,参照物不优秀就不足以成为参照的标准。那么,夸奖的同时,你注意到不伤害孩子自尊心了吗?孩子会不会想,爸爸妈妈喜欢那个优秀的某某,不喜欢这个淘气没用的我?爸爸妈妈说的那个某某那么好,相比之下,我是不是就一无是处?这些想法,都会让孩子自卑,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这种问题可大可小,我们提倡的是重视和引导,在树立参照物形象的同时,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把一个优秀的某某摆在你面前,不是为了让你难堪,而是为了让你更好更棒,而且爸爸妈妈相信你的能力,总有一天,你会超越参照物。

  孩子参照物的三个阶段

  参照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主动或被动接受的参考对象和目标,它可以为孩子成长划分一个阶段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不断增长,心理,生理的发育也有较大差异,在不同认知阶段,会反映不同的认知心理,因此也可把参照物分为三个阶段,以此来分析参照物的选择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盲目认知阶段

  0~3岁,这是人生的婴幼儿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处在初步发育期,他们的成长发展受到自身心理、生理条件的制约,生活范围比较狭窄。这段时期,他们的参照物主要是生活周边的人和物,在心灵深处,父母的言行举止会不自觉成为他们的参照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应着重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模仿特点,用个人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造积极的参照形象。

  朦胧接受阶段

  4~6岁,孩子开始初步学习识字、读书,了解了更多理性内容,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为了给孩子更直观、形象地认识优秀事物,教育孩子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父母常用他们身边熟悉的人或社会、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形象来做他们的参照物,一方面鼓励他们,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依理来说,物的选择无可厚非,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学习的参照,对孩子无疑有促进的作用,但由于孩子性格的差异,对参照物所带来压力的不同承受、转化能力,甚至还有父母引导方式的区别,会让参照物在孩子心中的实际形象起着不同作用。

  人际交往阶段

  7~8岁,孩子开始上学读书,接受教育,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有坚定但不清晰的世界观。这一阶段孩子生活的重大改变是,他们开始以独立的身份与外界交往,在父母的引导和自己所持思想的双重指示下,接触社会和同伴。由于这时出现了更多与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参照标准,父母们往往忍不住将孩子的同学、社会上宣传的优秀形象作为参照物,以此激励孩子,反而忽略孩子本身的优点和进步。这种比较是双刃剑,既提供了孩子在同龄人中的比较标准,又容易一厢情愿地左右孩子尚未明确的人生观。

  观点:参照物也是成长的动力

  为孩子设定参照物是很多父母喜欢做的事,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小的时候比胖瘦、食量,大一点比成绩、比才华,孩子就像走在天平上,时刻被父母、社会的眼光及言语左右,战战兢兢。参照物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说,也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参照物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和示范得法。

  首先,保持参照物的真实性、可及性、精品性是参照物选择的三大标准,没有绝对完美的参照,也没有到达不了的高度。教育没有模式,人才也没有标准,对参照物,父母可以借鉴、参考,但不应照搬、抄袭。教育是个性化的东西,想通过“万能公式”培养人才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僵化思维,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

  其次,父母眼光的长远和心胸的宽广,左右着孩子对待参照物的心态,比较不是最终目的,因人而异地引导孩子发展才是最大的成功。父母要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别人的孩子,也要相对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孩子都放在一条相同的起跑线上,再用爱去鼓励、鞭策他们。只有在这样公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才有能力去接受社会的考验,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用、人格健全的人。

  最后,期待与失望的落差不要在参照物与孩子之间体现,主动地学习和快乐地进步才是大家乐见的效果。父母与其拼命地向参照物看齐,为孩子患得患失,不如实事求是地对孩子采取更合情、合理且合适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他们成长。也许退一步,回头看看,不知不觉中,孩子自己已成为自己的参照物,善于鼓励和总结,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进。

推荐阅读

    两个国王的孩子

    两个国王的孩子,时候,玻璃,孩子,胡桃,时间,工作,安眠药,起白,分头,  从前

    圣母的孩子

    圣母的孩子,孩子,两个儿子,核桃,全身,时候,王后,猛地,眼睛,四岁,  大森林

    夏娃的孩子们

    夏娃的孩子们,孩子,做面包,毛衣,梳头,儿童,穿衣,身体,胁骨,地方,亚当和夏娃

    犟孩子

    犟孩子,孩子,身上,手臂,墓穴,泥土,对此,母亲,格林童话,无计可施,  从前有

    顽皮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孩子,心里,一支箭,时候,冻得,射进,创伤,腋下,全身,  从前有一

    数星星的孩子

    数星星的孩子,孩子,仪器,嘴里,报告,边有,几天,为什么会,老百姓,蹲着,张衡,公

    画蛋的孩子

    画蛋的孩子,鸡蛋,孩子,达芬奇,方法,老是,第一,喜欢,四岁,儿童,达芬奇自幼喜

    墓里的孩子

    墓里的孩子,孩子,妈妈,时候,眼睛,头上,地方,心里,责任,身体,  屋子里充满

    南瓜星上的孩子

    南瓜星上的孩子,南瓜,孩子,妈妈,六岁,四岁,三岁,用干,儿童,两岁,宇宙中有一

    雪孩子

    雪孩子,孩子,妈妈,龙眼核,浑身,眼睛,儿童,胳膊,猛地,摸到,下了一场大雪,小木

    兔妈妈认孩子

    兔妈妈认孩子,妈妈,孩子,经理,真假,青草,肚子疼,怎么会,儿童,一蹦一,小白兔

    好孩子懂礼貌

    好孩子懂礼貌,妈妈,一朵,松鼠,扭头,摇头,宝宝睡前故事,吃完饭,孩子,哥哥,松

    鲤鱼妈妈找孩子

    鲤鱼妈妈找孩子,妈妈,鲤鱼,鲫鱼,孩子,宝宝,长胡子,去医院,带孩子,不长胡子

    猫妈妈和三百个孩子

    猫妈妈和三百个孩子,妈妈,孩子,上有,宝宝睡前故事,回事儿,猫咪,时候,休息

    买死驴的孩子

    买死驴的孩子,孩子,父亲,原因,电话,期间,塞到,打过,动力,打骂,睡前故事买死

    灰孩子

    灰孩子,赫拉,孩子,国家,地方,准备,后面,脸上,妈妈,脏东西,睡前故事灰孩子鳄

    “被犬教育”

    “被犬教育”,教育,时候,身体,责任,训练,地方,一块,时间,小狗,睡前故事“被

    孩子和蜗牛

    孩子和蜗牛,孩子,眼睛,蜗牛,玫瑰花,榛子,身体,心里,缩在,不来,睡前故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