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纳教育”学校中学生的融合情况令黄志成教授深有感触。他表示,专门学校在解决有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的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主要是从教育的医疗角度考虑,先对学生进行诊断,看看他们哪里不好,有障碍程度的轻重,然后分类进行相应的“治疗”。然而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将有障碍儿童圈在一个特殊的学校里,却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学生长大以后还是要接触社会,当他们从一个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在人际关系、合作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问题。
“全纳教育”在国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黄志成教授介绍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学校的数量已逐渐减少。此外,“全纳教育”已突破了有障碍儿童的框框,它的主张是适用于各种类型儿童的。举个例子,比如某班有一位智力有障碍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从整体角度来说,这个班的学生要学会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与别人沟通理解,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能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目前上海有不少学校对轻度有障碍学生实行了“随班就读”政策,但黄志成教授认为,国内要真正地实行“全纳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虽然“全纳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不少人认为,在实践中将有障碍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首先必须面临经费问题。上海每年在特殊教育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其实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转入普通教育,尝试在普通教育中加强特殊教育。
另外还有普通教育改革的问题。认为将有障碍学生纳入普通教育就是“全纳教育”,是对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将一个有自闭症的学生放在一个普通班级里,和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那么就需要其他学生学会关心援助自己的同学,如果这个孩子没有人理睬,他的自闭症会更加严重。很显然,这就要求教育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对“全纳教育”来说,“唯分数论”依然比较普遍存在的教育现状,是一道很难迈过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