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咬伤与螫伤应对措施

小儿咬伤与螫伤应对措施
最常见的动物咬伤来自狗、猫和其他家庭宠物,较少见是蛇咬伤。在户外活动的婴幼儿,也有被蜂、蝎、蜈蚣等蜇伤的。
  多数孩子喜欢以动物为伙伴,但动物不会永远驯服,因此有发生咬伤的可能。最常见的是猫狗咬伤,留下咬伤的痕迹;人咬伤留下齿印;昆虫叮咬留下类似荨麻疹样的伤迹,即皮肤在发红的基础上出现白色中心,很痒,但三四小时内疼痛及局部反应便消失。来自家养宠物的普通跳蚤,咬伤后也引起发痒的伤痕。
  不管是什么昆虫引起的螫伤,大多数只引起局部反应及疼痛。极少情况下,螫伤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造成休克。蜜蜂及黄蜂螫叮后,在皮肤上形成一个刺痕,蜜蜂会留下刺,黄蜂则很少留下刺。
  螫伤很少引起严重问题,但如果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水肿可导致丧失知觉。如水肿发生于口腔或咽喉,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如儿童被许多昆虫螫叮,大量毒液进入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应按照急症处理。
  1.安抚孩子使其不要害怕。如果是被狗咬伤,重要的是使他在童年时期依然不怕这些动物。让孩子了解到这只不过是偶然事件。
  2.被狗、猫咬伤后,伤口流血,不要立即止血,流出的血可以冲掉伤口内一些细菌和毒素。
  先用浓肥皂水和干净的刷子(干净牙刷或纱布均可),反复刷洗伤口,洗刷要用力、彻底,尤其是伤口内部一定要刷到。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涂上2.5%碘酒,伤口不必包扎。  3.不论是否属于疯狗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务必设法在2-3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超过2—4天后再注射疫苗者,则多数难以阻止发病。
  4.狂犬疫苗的使用须由医生选用,切不可自行滥用。
  5.如是昆虫咬伤,涂用芦甘石洗剂可减轻局部
  6.检查伤口是否感染或太深,会不会引起破伤风;如伤口出血严重或咬伤12小时后,伤处红肿,也要立即去医院诊治。
  7.被蜜蜂或黄蜂螫伤后的处理
  (1)如果刺仍留在皮肤上,要用刀片、镊子或指甲拔掉它,切不要挤刺顶部的囊,因为一挤便有更多毒液进入孩子体内。
  (2)为减轻疼痛,对黄蜂引起的螫伤,用稀释的醋冷敷;对蜜蜂引起的螫伤,只将敷布置于螫伤处,不要摩擦该处。
  8.剌留在口或咽中的处理
  (1)如果刺看得见,用镊子取出。避免挤压顶部的囊,因可挤出更多毒素进入孩子体内。可给孩子喝凉水或吸吮冰块。如果看不见刺,应求医治疗。
  (2)如果局部迅速肿胀,把孩子放于适当的体位,立即就医。
  (3)孩子如发生过敏性反应.或被昆虫螫叮过好几次,均应带到最近的急诊室就医。如果发现有休克症状,呼吸困难,或孩子的口、咽部被螫叮而自己又无法取出虫刺以及刺伤部位发生水肿等情况时,必须立即去最近的急诊室就医,切勿拖延,以免贻误病情。

推荐阅读

    墓里的孩子

    墓里的孩子,孩子,妈妈,时候,眼睛,头上,地方,心里,责任,身体,  屋子里充满

    南瓜星上的孩子

    南瓜星上的孩子,南瓜,孩子,妈妈,六岁,四岁,三岁,用干,儿童,两岁,宇宙中有一

    雪孩子

    雪孩子,孩子,妈妈,龙眼核,浑身,眼睛,儿童,胳膊,猛地,摸到,下了一场大雪,小木

    兔妈妈认孩子

    兔妈妈认孩子,妈妈,孩子,经理,真假,青草,肚子疼,怎么会,儿童,一蹦一,小白兔

    好孩子懂礼貌

    好孩子懂礼貌,妈妈,一朵,松鼠,扭头,摇头,宝宝睡前故事,吃完饭,孩子,哥哥,松

    鲤鱼妈妈找孩子

    鲤鱼妈妈找孩子,妈妈,鲤鱼,鲫鱼,孩子,宝宝,长胡子,去医院,带孩子,不长胡子

    猫妈妈和三百个孩子

    猫妈妈和三百个孩子,妈妈,孩子,上有,宝宝睡前故事,回事儿,猫咪,时候,休息

    买死驴的孩子

    买死驴的孩子,孩子,父亲,原因,电话,期间,塞到,打过,动力,打骂,睡前故事买死

    灰孩子

    灰孩子,赫拉,孩子,国家,地方,准备,后面,脸上,妈妈,脏东西,睡前故事灰孩子鳄

    孩子和蜗牛

    孩子和蜗牛,孩子,眼睛,蜗牛,玫瑰花,榛子,身体,心里,缩在,不来,睡前故事孩子

    谁是孩子的真正母亲

    谁是孩子的真正母亲,孩子,女人,时候,国家,洛阳,刘邦,时间,喝酒,时代,睡前故

    战胜命运的孩子

    战胜命运的孩子,孩子,时候,老人,四肢,疼痛,锻炼,耳聋,妈妈,身体,睡前故事战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葡萄,农夫,时候,宝宝睡前故事,耳朵,教育,埃索,茧子,民间

    会疼痛会感动的一颗心

    会疼痛会感动的一颗心,老人,疼痛,医院,中国,电话,手术,急救中心,骨髓,公司

    买死驴的孩子

    买死驴的孩子,孩子,公司,农民,奖品,块钱,乡下,小伙子,幼儿,表示,  一个城

    读书给孩子听

    读书给孩子听,孩子,妈妈,儿童,喜欢,妈要,时候,紧张,情况,  心理学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