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重重,隔代教养问题何在?

弊端重重,隔代教养问题何在?

  “隔代教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还是近年间的事情,提出这一概念的教育及妇联机构工作者认为,在中国,具有传统意义的“隔代教育”具有诸多弊端,有必要进行关注和反思。

  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提出隔代教育的缺陷是必要的。隔代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祖辈对儿童的溺爱,对儿童心理成长构成较大负面影响。同时,祖辈知识面的不足,以致使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较好的知识教育。

  有学者认为,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所以更为值得重视。在上海,多年来一直有儿童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寻找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解决之道。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没有必要将隔代教育当作“洪水猛兽”。隔代教育的优点也是明显的,比如祖辈代的带养经验,耐心,社会阅历丰富等,只要“借用”得当,是有益处的。

  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儿童接受隔代教育”这一提法已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有报道称,“全国范围内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据上海市妇联的调查显示,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10个中就有五六个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

  隔代带养和隔代教育

  记者在上海地区采访儿童教育工作者,他们普遍认为,祖辈带养孙辈目前的确比较普遍,但隔代带养者并不一定是隔代教育者。

  上海家庭教育专家李洪曾提出一个“带养”概念,这是有别于教育的概念。

  李洪曾是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名誉主任,其手中有一份已经调查结束的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报告。

  在这份以上海为主,涉及全国各地的调查报告中,将儿童分出0-3岁幼儿组,而家庭教育则改称“教养”,具体又分为“带养”与“教育”。

  李认为,不分年龄阶段,不分带养与教育是不科学的。

  在李洪曾的报告所调查的上海郊区0-3岁婴幼儿中,祖辈教养比例非常高。祖辈婴幼儿同住率达76.5%,参与带养率达到88.8%,为主带养者达到49.2%。

  这组数据明显比人们所称的“50%以上隔代教育”的比例还要高。

  但是,李洪曾认为,隔代教育比例高,是高在带养中,而不是高在隔代“教育”上。0-3岁的幼儿,其带养应该是第一位重要的,在此阶段,祖辈带养具备优势。现实上,此一时期儿童接受祖辈教育也相对较多。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上海外地”的3-6岁的幼儿调查中,幼儿的家庭由祖辈为主要教养者仅占5.7%。这与50%以上这个概念有本质性的差距。而该报告的另一组数据表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少儿,隔代教育的比例呈递减关系。

  这一数据的特点是:将隔代教养儿与单亲儿混合统计,将隔代教养定义为隔代教养为主。

  协调隔代与亲代教育关系

  不可否认,“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李洪曾认为,隔代教育其实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只是当社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隔代教育的弊端凸显出来。

  李称,隔代带养,儿童越小,越有优势,但随着儿童长大,带养需求下降,教育成分益重,而恰在此时,祖辈知识面狭窄或过度溺爱,导致儿童心理发育有所欠缺的问题便容易出现。

  据李洪曾的调查报告,随着儿童的长大,隔代教育的缺陷同比增加。到高中阶段如果依然是隔代教育,其负面影响将更为明显。据调查报告,以祖辈为主教养的幼儿中,在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发展总体上不如父辈为主教养的孩子。

  李洪曾认为,隔代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单纯说“50%以上”或单纯说“隔代教育为主”都不能概括隔代教育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李认为,在中国,最为普遍的现象是隔代与亲代之间的影响力,或两者之间的非协调性,这才是隔代教育面对的最为实际的问题。

  在中国的许多家庭,其实很难以亲代为主或隔代为主来区分——更多表现的是混合教育。而在混合教育中,影响力又是最为重要的。

  比如有许多家庭,是亲代教育为主,但是,祖辈虽然并不在教育上起主导作用,他们的影响力却是更大的——比如对儿童的溺爱、纵容等,对儿童的影响却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真正的方向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改变影响力——削弱负面影响力上,或努力将负面影响引导到正面上来。

  据李介绍,在上海,许多社区都建立了隔代教育指导中心,指导隔代正确教养儿童,而幼儿园、学校更是将此作为儿童培养的重大“作业”,一项重点工作。

  真正意义上的“隔代儿”——单纯接受隔代教育成长的儿童才是最为值得关注的。

  随着中国单亲家庭的增多,以及父母外出打工而将儿童寄放在祖辈家中教养,这样的儿童才是真正的隔代儿。

  这样的隔代儿究竟有多大比例?至今还没有见到相关调查报告,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高,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尤其在农村,出外打工者多的村庄,这一比例将会更高。记者在温州某镇调查时发现,该镇常住儿童中,有80%以上为“隔代儿”。

  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许多家庭因为亲代所承担的生存压力——比如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地点离家庭过于遥远,以及居住条件所限,亲代无力或不愿承担教育责任,而导致教育或带养缺位。

  此类隔代教育所致的隔代儿,既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减少隔代儿,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改变这些隔代儿的命运?人们有理由关注。

  案例一:儒弱的小太阳

  读完高一,刚刚放暑假,磊磊便在与爷爷奶奶的谈判中获胜:他们从下学期开始再也不接送他到学校了。

  不允许爷爷奶奶接送,是因为磊磊觉得有些害羞,同学们的背后笑话越来越多,他承受不了。而爷爷奶奶理由也很充分: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磊磊就被自行车碰倒过,结果左手胫腓骨折柳性骨折,而现在上海汽车比前些年多得多,磊磊是再也不能出事的。

  于是,谈判桌上答应了条件,但私下里老人还是决定改明送为暗送——远远地跟在磊磊后面接送他。这是一个两全其美之策。

  磊磊家并非“祖孙屋”(指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而是三代同堂,但是,磊磊的父母早出晚归,工作压力一直非常大,所以磊磊的生活学习基本上由爷爷奶奶来照料。

  磊磊所读的是区重点中学,在班上成绩排在前5名。他属于“乖乖宝”型的孩子,教师喜欢,长辈疼爱。但是,磊磊身上却有难以言说的隐忧——他内向而缺乏个性。

  在学校,磊磊从来不举手发言,老师上课提问他的脸就会红。下课了也不与同学一起玩,足球、篮球之类的运动一概不喜欢。到现在,磊磊也说不出哪一位同学是他的朋友。

  他的惟一爱好是电脑游戏,爷爷奶奶同意他在做完作业后,可以有半小时的电脑游戏时间。而双周日以及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时候还可以获得加时。玩电脑游戏,他是绝对高手,同学都传说在这方面班上没有谁能出其左右,但这一点没有得到过证实,因为没有同学到他家看过他的表演。

  磊磊是“全程孙辈”——出生时爷爷奶奶就已退休,所以,老人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孙子身上。

  在家里,爷爷奶奶陪着,出门爷爷奶奶相伴,到了晚上8点以后,孩子是不可以出门的。磊磊几乎所有的生活都给爷爷奶奶安排得好好的。

  磊磊的父亲知道孩子这样培养有缺陷,但他执拗不过父亲,他很孝顺,并且,他的性格也偏于儒弱,因为父亲个性强,这使他的个性发展也受到限制。

  他知道磊磊将来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读大学上,那时候他会独立些,虽然爷爷早已决定磊磊读大学也不能离开上海。

  案例二:变色龙小蓓丽

  小蓓丽属于典型的乖巧型上海女孩,尽管她才上初中。

  长得小巧漂亮的蓓丽似乎属于不幸的人。从小父母离异,她先是随母亲生活,但后来母亲改嫁,便将她交给了姥姥。

  在父亲面前,蓓丽是乖巧的好女孩。因为从小离开女儿,父亲对女儿有强烈的歉疚感,总想努力多给女儿一些。

  蓓丽说,她有很高的志向,将来要出国,赚很多的钱给爸爸,带爸爸也一起出国。在这样的时候,蓓丽提任何要求父亲都会同意。于是,从手机到高档化妆品到名牌服装,她都是从父亲身上实现的。

  在母亲面前,蓓丽却很内向。她一直认为妈妈不喜欢她,其实她很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漂亮,又有钱。但妈妈对她却很吝啬,很少给她钱,如果买一样物品给她,就要女儿有感激涕零的感觉。所以她对母亲既爱又恨。

  五一前,母亲打电话说五一节要约见她,她痛恨极了:因为她听得出来,作为一个小公司经理的母亲,将与她见面也作为一场例行公事,她断然回答说“没有时间!”但到五一节,后悔的她主动打电话给妈妈,说五一节想见她,但母亲说五一的时间都排定了,你看看我还要重新安排!

  在姥姥身边,蓓丽是个乖戾的孩子。她撒野,任性,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爷爷姥姥也只能顺从她。

  爷爷姥姥宠她,但一点也管不住她。

  在学校,蓓丽已经是“校花”了,每天放学都会有男孩子跟在旁边,但她的成绩却是日薄西山。老师说,蓓丽将来很容易成为“问题女孩”。

  案例三:拒绝“文革”祖辈教育?

  那天,儿子突然就把孙子青青从家里带走了。吴老伯搞不清,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儿子将孙子带走的理由是,父母年纪大了,要好好颐养天年。而吴老伯夫妇却是壮志未酬——他们有一整套培育孙子的计划,却突然夭折了。

  儿子将孙子带走的直接诱因其实非常简单:青青与邻里小孩发生冲突,奶奶在家里教育孙子,“你为什么不还手打他呢”。

  这一幕,儿媳小耿看在眼里,当夜就对丈夫说,孩子不能让老人带了。

  在国外呆过多年的妻子与公婆关系不融洽一直是个事实,但他也想不通妻子为何在此事上做得如此绝情。因为父母带青青不仅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父母年纪大了,孙子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

  小耿说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心身发展不利。

  同为同一时代的上海人,小耿与小吴却属不同经历之人。

  小吴是“亲代教育”——由小吴父母一手带大的。老吴夫妇是典型的“文革”一代——青春期经历“文革”,下过乡,历经艰难回到上海。小耿认为,这样的一代人,除非是最为优秀的人群——其他的绝大多数错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人生事业发展的最佳阶段。

  而这一代人最大的人生希望就是亲手培养自己的子女。小吴就是这一代人培养出来的。小吴讲述他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最为严格的教育环境下长大。而现在轮到他们的孩子——吴老伯也要用如此的手段培养他的孙子。

  青青进入的是上海一流的幼儿园,平时还要学钢琴、美术、英语,回家还要接受家教学算术、语文。

  小耿虽然也是上海人,但是,从小却是爷爷奶奶带大到幼儿园,十多岁便去了美国读书。所以,她无法接受中国式的家教方式——或更准确地说,“文革”一代的家教方式。

  “这其实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文革”一代,没有承继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经济时代的思想又有距离,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推荐阅读

    南瓜星上的孩子

    南瓜星上的孩子,南瓜,孩子,妈妈,六岁,四岁,三岁,用干,儿童,两岁,宇宙中有一

    兔妈妈认孩子

    兔妈妈认孩子,妈妈,孩子,经理,真假,青草,肚子疼,怎么会,儿童,一蹦一,小白兔

    鲤鱼妈妈找孩子

    鲤鱼妈妈找孩子,妈妈,鲤鱼,鲫鱼,孩子,宝宝,长胡子,去医院,带孩子,不长胡子

    猫妈妈和三百个孩子

    猫妈妈和三百个孩子,妈妈,孩子,上有,宝宝睡前故事,回事儿,猫咪,时候,休息

    快乐的儿童节

    快乐的儿童节,妈妈,小狗,身体,几天,康复,出院,好吃,着凉,前几天,儿童节快到

    买死驴的孩子

    买死驴的孩子,孩子,父亲,原因,电话,期间,塞到,打过,动力,打骂,睡前故事买死

    灰孩子

    灰孩子,赫拉,孩子,国家,地方,准备,后面,脸上,妈妈,脏东西,睡前故事灰孩子鳄

    “被犬教育”

    “被犬教育”,教育,时候,身体,责任,训练,地方,一块,时间,小狗,睡前故事“被

    孩子和蜗牛

    孩子和蜗牛,孩子,眼睛,蜗牛,玫瑰花,榛子,身体,心里,缩在,不来,睡前故事孩子

    谁是孩子的真正母亲

    谁是孩子的真正母亲,孩子,女人,时候,国家,洛阳,刘邦,时间,喝酒,时代,睡前故

    战胜命运的孩子

    战胜命运的孩子,孩子,时候,老人,四肢,疼痛,锻炼,耳聋,妈妈,身体,睡前故事战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葡萄,农夫,时候,宝宝睡前故事,耳朵,教育,埃索,茧子,民间

    买死驴的孩子

    买死驴的孩子,孩子,公司,农民,奖品,块钱,乡下,小伙子,幼儿,表示,  一个城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儿童,国际,国家,中国,统一,保健,社会,婴儿,时间,  儿童

    互动,亲子教育的核心

    互动,亲子教育的核心,孩子,亲子教育,发展,情感,明显,关键期,早期,期是,以亲

    隔代教养家庭面面观

    隔代教养家庭面面观,隔代,孩子,社会,儿童,祖父母,单亲家庭,原因,健康,